大江流日夜,文脉润古今。6300公里的长江,在东流入海之前转了最后一道大弯,将张家港深情拥入怀中,滋养出张家港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浇灌出张家港文化繁荣的生动景象。
明晚(10月24日),2025长江文化节将如约而至。张家港再次向沿江13省区市发出邀请函,共赴这场“融合、弘扬、共享”的文化盛会。此刻,长江已超越地理的界限,化作流动的文化血脉——它连接着雪域高原与东海之滨,更连接着所有被这条母亲河哺育的中华儿女。
文化因交流而生辉,文脉因传承而悠远。已经陪伴人们走过22年的长江文化节,是一段跨越沃野万里、穿梭时空千年的文化之旅,更是张家港这座江南小城以“张家港精神”为帆,探寻文化根脉、重塑文化自信的一次远征。
长江万里歌,港城起新潮。一场新时代的文明对话,正从这里开启。
一次邀请:于江尾海头处再谱长江新曲
这些天,张家港市文化馆副馆长贾健格外忙碌。作为原创文博融合剧《一次邀请》的总导演,他几乎每天都泡在排练厅。灯光、布景、演员走位、音效节奏……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把关。
从新石器时代东山村钥匙形玉饰到清代“八不准”碑刻,这部剧将张家港本地9件代表性文物与戏剧艺术融合,在舞台上搭建起历史、人性与器物之间的深度对话。“我们将它们并置在同一时空对话,希望呈现的,正是长江文明从质朴走向深邃,波澜壮阔而又生生不息的精神脉络。”贾健说。
往年的开幕式,是“群星荟萃”的盛典,汇聚了沿江13省区市的精品力作。而今年,登上开幕式主舞台的,是这座县级文化馆推出的原创剧目。
“过去我们亚洲城_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是请人来演、请人来讲,而现在,我们有了自己讲故事、创造故事的能力。”张家港市文化馆馆长于天泊告诉记者,“由‘搭舞台’到‘当主角’,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地方文化创造力的集中展示。”
剧名《一次邀请》,也寓意深远。它呼应的是张家港人22年来坚守的初心——那份从长江之滨发出的诚挚邀约。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彼时的张家港正处在“经济奇迹”的上升期。港口繁忙、产业鼎盛,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崛起于江畔。然而,当物质的高楼拔地而起,精神的根脉却面临着追问: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张家港人把目光投向血脉相连的文化母体——长江。
2004年,“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周”应运而生,成为全国第一个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地方节庆。以此为发端,长江文化节的格局不断展开,青藏的雄浑、巴蜀的瑰丽、荆湘的豪迈、吴越的秀丽……二十多年来,来自沿江13省区市的200多个戏剧团、艺术团、文化馆在张家港同台献艺,互鉴共赏。多元的地域文化精粹最终在江尾海头的张家港交汇融合。
如今,长江文化节已从当初的区域性文化交流活动,成长为长江流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典之一。2021年,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亚洲城_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市人民政府主导推动节庆升格,共同主办长江文化节,进一步提升长江沿线乃至中外交流能级。长江文化节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计划“区域联动品牌活动”。
今年,张家港创新推出“双城记·江南韵与山城情”苏渝两地文旅交流活动,邀请重庆作为主宾市,演绎舞台剧《功夫火锅》,推动文旅资源互鉴、客源互送、文化互融,实现“长江头”与“长江尾”的精彩互动。
从“请进来”会聚八方来客的博大格局,到“走出去”展示本土文化的从容姿态,张家港构筑起沿江城市联动对话、交流碰撞的共享共建空间,在持续的文化对话中实现了双向奔赴。二十多年行而不辍,张家港以长江为媒,以文化为桥,让一场场“邀请”成为文明互鉴的真实注脚。
一张舆图:于时空纵横间叩问文明源流
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13个省区市,滋养亿万生灵,见证文明的生长与迁徙。
在张家港博物馆“考古里的长江文明”系列展览之“大观长江——大江东流与江南繁华”主题展览的入口处,一幅清代《长江大观全图》徐徐展开。画卷中,扬州、金陵、安庆、九江、武昌等沿江重镇星罗棋布,金山、方山、栖霞山等名胜古迹依次铺展,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江在纸上奔腾,串联起山川形胜与人文气象。
以这幅舆图为线索,展览将历史文物、考古成果与当代艺术相融合,构筑起一条可感、可游、可思的“文明探源”之路。展览汇集了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15家文博机构的159件(套)的珍贵文物,串联起长江文明的萌芽、发展与繁盛。
与以往静态陈列不同,这场展览更像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之旅。多媒体绘画装置与沉浸式空间设计,让观众在光影中“穿越”洪流,触摸历史的温度。展览同步推出“长江大观游”互动游戏和“江水长,共潮生”青少年“趣玩”博物馆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寻迹长江”的过程中,感受一条大江如何滋养文化、托举民族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长江文化节的意义被不断延展。它不仅在时间的纵轴上求索、追问长江文明之源,更在空间的横轴上构建起宏大的文明探源矩阵。
二十多年来,“写长江”“画长江”“唱长江”“摄长江”“说长江”“咏长江”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推出,让长江文化在流动中焕发新生;“名家论百景”长江文化沙龙、长江文化高层论坛、“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扬子江诗学奖等品牌活动的举办,更让学术与艺术在港城交汇,形成思想与美学的双重共鸣。
从成立全国首个长江文化博物馆,打造展示、保护、传承、研究长江文化的重要阵地,再到推出“考古里的长江文明”和“未来非遗”品牌,长江文化节坚持守正创新,让文明记忆在新时代重焕光彩。
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两大“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河阳山歌、金村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条文化长江的奔涌中,找到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张家港的文化坐标,被纳入长江文明这条恢宏的精神坐标系中。
以图览江,以物述史。张家港正不断探索“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新路径。今年,张家港还将举办“走进百景说长江”交流对话活动、“诗意长江”诗词与丝竹的对话音乐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长江文明探源走向更深、更远。
六千公里的江河奔流,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纵横。长江、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港城奏响了和谐共鸣的乐章。
长江之水滔滔,流过的,不只是时间的长河,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脉络。
一缕烟火:于融合创新中激发文旅动能
今天,作为今年长江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大江雅集:非遗·光影·霓裳汇”正式拉开帷幕。
湖南湘绣、宜宾面塑、苗族银饰……沿江各省区市的非遗民俗资源将汇聚一堂,展现长江文化的多彩魅力;“火锅宴”专区中,云贵酸汤、重庆香辣、江南腌笃鲜、潮汕清汤将以舌尖风味串联起千里江山;在“江之美·服装大秀”中,长江流域民族服饰将华彩绽放,张家港本地8家纺织服装企业也将携原创作品登上T台,让“港城织造”在文化节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快闪表演区同样精彩可期,各地民族歌舞将轮番上演。凤凰镇古韵恬庄艺术团的钟桂兰告诉记者,她们为了在市集舞台上呈现那4分钟的舞蹈,整整排练了两个月。“这是家门口的节日,我们当然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她笑着说。
文化交汇碰撞中,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今年的长江文化节,“梨园倾城夜 江涌正当潮”长江流域戏剧嘉年华、“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等文化展演活动,将为市民奉上高品质的文化盛宴。
22年来,长江文化节已举办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200多项,将长江流域戏剧节精品展演、小戏小品展演、江苏省“梅花奖”艺术精品等送到学校、送进社区、搬到各区镇基层文化中心,线上线下共吸引超5亿人次参与到节庆当中。
长江文化不仅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张家港依托长江生态和文旅资源,拓展“一心两翼,多点融合”文旅融合新模式,双山岛、张家港湾、香山、永联小镇,一个个江边的最美风景,串成了张家港独具特色的长江文化生态旅游带。
今年长江文化节期间,将开展“骑遇双山·青春江岛漫游记”、“潮·来”文旅产业伙伴邀约会、“Hi, Yangtze River!”长江文化入境游专享月、“汇竞长江”长三角友好城市网球团体赛等一系列文商体旅融合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激发消费新活力。
如今,乘着长江文化节的东风,张家港正以更广阔的格局融入长江经济带,全面提升张家港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张家港段)建设的生动实践和亮丽名片。
大江奔流,不舍昼夜。正如张家港弘扬长江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展望未来,这座江尾海头的城市将继续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群众听到文化之声、看见文化之美、感受文化之韵,使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展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引擎。(记者 张东慧)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