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点一点 护士来身边
张家港构建“居家护理服务圈”,推动优质护理资源向家庭场景延伸
■案例背景 传统护理服务存在供给不足、获取不便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究其原因是优质护理资源分布不均、服务模式较为落后、服务质量还需优化。张家港市卫健委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聚焦为民办实事,开展“智医守护”互联网居家护理行动,打造“手机下单、平台派单、护士上门”新模式,推动优质护理资源向家庭场景精准延伸。
登录“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小程序,选择“互联网护理”模块,购买相应项目,便可安心等待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在张家港,村民耿志芳切身体验到“互联网+居家护理”的便利。
耿志芳的父亲耿巧安今年84岁。前不久,老人家摔倒伤到了大腿股骨,做完手术后只能卧病在床。出院前医生叮嘱,换药拆线不用特地往返医院,通过小程序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就能预约护士上门。
“手机点一点,专业护理直接到家,既免去了老人家乘车颠簸之苦,又解决了我们上班族照顾难的问题!”耿志芳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这一头,患者下单;那一头,护士接单。
“叮……”刚从病房忙碌完的护士严兰芳听到手机响起提示音,一条来自医院小程序的居家护理订单信息跃入眼帘。她迅速对照科室排班表,确认自己可以接单。“每一次接到订单,都是收到一份来自家庭的信任。”严兰芳仔细查看了订单信息:耿巧安,84岁,股骨术后需上门清理换药。
接单后,严兰芳开始浏览患者资料。“上门前,每一次的健康评估都不能少。”在仔细查看耿巧安的病情描述后,她初步判断该病人适合开展上门护理服务。“为保险起见,还得打个电话问问。”严兰芳拨通单号上预留的耿志芳手机号码,确认符合上门护理条件后,双方约定了9月15日中午上门的时间。
到了约定日子,严兰芳提着医药包,叩响了耿家的门。“耿爷爷,我来给您换药了!”她佩戴好记录仪,利落地取出血压计、换药盒、一次性医疗垃圾袋,开始评估伤口。消毒、擦拭、更换敷料……动作轻柔专业,卧床的老人始终神情放松。
“术后伤口要保持干燥,翻身时注意垫软枕……”护理结束后,严兰芳又耐心交代注意事项。看着严护士将医疗废弃物仔细打包带走,耿志芳连声道谢:“从我家到医院车程半小时,叫转运车费用高,抬上抬下更让老人受罪。现在护士上门比喊转运车便宜,省心又省力!”
“手机这一头是急需帮助的家庭,另一头是专业温暖的守护。”这样的故事,不止在耿爷爷一家发生。
今年5月,家住大新镇的王奶奶术后回家休养,需要拔除鼻饲管,然而,老人长期卧床,外出就医极为不便。了解到医院有上门护理服务后,王奶奶家属黄先生通过小程序预约上门护理服务。接到订单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依托区域化联动机制,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将订单分配至离患者家更近的大新医院。第二天一早,大新医院护士就上门为老人拔除了鼻饲管。“不用跑远路,在家就能享受到和大医院一样的护理,既方便又放心!”黄先生说。
今年以来,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推动当地大新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等4家基层单位同步上线“互联网+护理服务”,逐步形成“患者下单—平台评估—医共体派单”的模式。
“您手机点一点,我们护士就来身边。”这不再是口号,而是很多张家港市民的真实体验。
2023年,张家港市卫健委开展“智医守护”互联网居家护理行动,以3家三级医院为龙头、6家二级医院为枢纽、3家一级医院为基础,吸纳高年资护理骨干380名,构建覆盖港城的“居家护理服务圈”,以“手机下单、平台派单、护士上门”的新模式,推动优质护理资源向家庭场景精准延伸。
截至目前,张家港市卫健委针对患者服务需求,开发更换胃管、伤口护理、母婴护理等44项标准化服务包,提供上门服务近3000人次;同时,健全首诊评估、服务实施、随访反馈全流程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记者 陈梦娇)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