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飞架南北,天堑化为坦途。
近日,96辆总重3300吨的大货车缓缓行驶在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上,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工程,顺利完成荷载试验,通过“上岗”前的“关键大考”,将于今年9月下旬正式通车。届时峡谷两侧通行时间将从2小时锐减至2分钟。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长度1420米,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面到水面的高度为625米,高度也问鼎世界第一,因此被称赞“横竖都是世界第一”,不仅刷新了世界最高桥梁的纪录,更成为山区峡谷中跨径最长的悬索桥,其建桥难度非同小可。
在这项刷新世界纪录的工程背后,安利马赫垂直输送设备(常熟)有限公司为工程量身定制的智能施工升降机成为“幕后英雄”。
近1200个日日夜夜,该设备全程参与主桥墩施工,在复杂地质与极端气候条件下持续稳定运行超5000小时,以“零故障”表现圆满完成使命,尽显“常熟智造”的硬实力。
一张入场券
初露锋芒获契机
贵州,以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于世。重峦叠嶂、峡谷纵横,勾勒出令人惊叹的自然画卷,却也将这里的人们隔绝在黔山贵水之间。
从高空俯瞰,奔流的江水于群山中切割出一道深邃壮观的U形峡谷。山高水急,峡深千米,长80千米,宽3千米,这便是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贵州花江峡谷。
作为北盘江上最险峻的段落,花江大峡谷两岸悬崖陡立,谷底江水湍急,形成了天然的交通屏障。两岸百姓若想互通往来,只能驱车绕行于盘山公路上。明明直线距离不过千米之遥,车辆通行却需要两个多小时,只能“望谷兴叹”。
交通的阻隔,如同一把锁,紧紧束缚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农产品出山难,教育医疗资源难以共享,旅游资源开发受限,区域发展遭遇重重困境。
这天堑,非跨不可。
在如此复杂的高海拔峡谷中筑桥,施工难度极大,升降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谁将拿到这张通往标志性建筑领域的VIP入场券?
“常熟智造”,势在必得。
“和花江峡谷大桥的缘分,那还得从另一座超厉害的桥——云雾特大桥说起。”安利马赫销售经理刘晓松介绍,云雾特大桥属于世界最高折H形塔,施工条件极为苛刻:安装面起伏不平极不规则,附墙距离变化巨大,从塔顶至塔底,附墙距离差能有4米多,最长的附墙都快接近7米了。
面对如此艰巨的挑战,安利马赫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多次深入现场,与服务单位反复沟通、优化、完善方案。最终,其升降设备以卓越性能成功经受住310米安装高度的严峻考验。
“在长达近三年的服务期里,我们提供了保姆式的现场服务,产品的质量非常稳定,使用体验也没得说,得到了项目方的一致认可。”安利马赫售后经理张晓丹说。
云雾特大桥,让安利马赫在桥梁圈打出了响当当的名号。
名声大噪,机遇随之而来。
当花江峡谷大桥启动建设时,项目方主动伸出橄榄枝。
安利马赫迅速响应,在前期方案阶段即派出专业团队协同实地勘测、共商技术对策。凭借此前在云雾特大桥中积累的良好信誉与技术经验,其方案迅速获得高度认可,从众多竞争者中成功胜出。
“参与花江峡谷大桥这样重大的超级工程,竞争激烈程度堪比神仙打架。”安利马赫总经理张愉恩感慨道,“我们能脱颖而出赢得订单,关键在于对安全的承诺、质量的保证,以及团队的专业服务,这三者就像稳固三角,缺一不可。”
一场攻坚战
实力强劲打硬仗
黑马出击,一鸣惊人。
但惊艳亮相的背后,并非一片坦途。
花江峡谷大桥的建桥现场,早晚温差超过25℃,且频繁发生狂风、暴雨、烈日等各种极端天气,对结构和电气件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这是一场与自然狂力的激烈交锋,而风,是最大的挑战。
在U形深邃的花江大峡谷中,瞬时风力可达14级。前一秒还是温柔拂面的微风,经过“峡管效应”催化后,下一秒便可能化作台风般的狂暴力量。
“想象一下,这风就像一头狂暴的野兽,张牙舞爪地扑来。而升降机迎风面大,尤其是载人的吊笼,就像在狂风中独自站立的小巨人,要承受巨大的风压。这就好比让一个小身板去扛一辆汽车以200KM/H的速度飞驰时所受的风阻,对升降机的结构设计和导轨架、附墙等主要受力构件的用材要求,高到了天花板。”张愉恩说。
在花江峡谷大桥项目前期,安利马赫经过综合计算,对当地的地质地貌、水文信息都做了深入了解,按照百年一遇的风速和地震强度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标准产品完全能应对强大风力。
值得一提的是,花江峡谷大桥使用的这几台升降机是从云雾特大桥退役下来的。但安利马赫的产品设计生命周期是25年,所以这些设备仍旧是“年轻小将”。
为了让“将士们”在新战场上发光发热,工程师团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将主机全部运回工厂,为即将踏上征途的设备精心定制了一套详细的产品保养方案。
经过近一个月的厂内保养和校验,每一台升降机都焕然一新,在测试塔上进行了复检。
万事俱备,设备上桥。历经3年零2个月,稳定运行5000多小时,安利马赫不负重托,使命达成。
“在高频率的使用工况下,我们做到了零故障,从来未因设备原因发生过一起停机、困人、锁人的事件。”张愉恩骄傲地说。
一份成绩单
筑牢桥梁建设“生命线”
升降机作为唯一垂直输送人员和机具的“生命线”,一旦发生故障,将阻断施工人员运输通道,项目的进度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如何筑牢这条桥梁建设的“生命线”?安利马赫靠的是近20年科技创新和技术沉淀。
2006年,安利马赫在常熟设立工厂时,还需从瑞典引进全部产品;5年后,团队发现欧洲产品难以适配国内市场,果断成立研发中心,开启自主创新之路。如今,常熟工厂95%的设备实现“本地研发、本地生产”。
此外,安利马赫还构建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每一步都严格把关。原材料经过多道检测,生产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保证精度,每一台出厂成品都必须通过全面性能测试和模拟实验,只有全部达标才能出厂。这使得升降机长期使用性能稳定,故障少,为客户节省成本和时间。
专业的团队,同样是安利马赫的制胜法宝。团队成员皆是行业精英,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项目前期主动沟通,深入了解需求,提供专业建议;实施过程全程跟踪,快速响应并高效解决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各类问题。
从服务世界第一拱的天峨龙潭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的黄茅海大桥,到刷新川滇两省索塔高度纪录的四川宜宾新市金沙江大桥、长江上最宽钢箱梁悬索桥的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安利马赫的“足迹”遍布中国基建的高光时刻。
当“常熟智造”升降机从巍峨大桥缓缓降下,“地球裂缝”被缝合,一条条“中国巨龙”腾空而起。
崇山峻岭间,世界桥梁,当看中国。
(记者 陈洁 施含韵)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 1 页
回到
顶部